不少骨传导助听器商家宣称:“产品适用于多种程度和类型的听力损失”。而骨传导助听器大多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传导性耳聋和部分混合型耳聋。
专家表示:很多网上说免验配的助听器,病人戴上会变成噪声源,时间久了反而让残余的听力下降。“无需验配”“适用多种程度···”的宣传无疑是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如果买到不适合自己的助听器,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花了冤枉钱,又对听力造成了进一步损伤。
我们该如何理性选择助听器,不花冤枉钱呢?
首先要知道:气导和骨导助听器的原理是什么?
自然状态下,声音经过我们的外耳道-鼓膜-中耳-内耳到达听觉中枢。一般的气导助听器把放大的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后传入耳道,模拟耳朵自然状态下的听声情况,人类正常的听觉就依赖“气传导通道”。而骨导助听器则是将放大的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并将这一振动传递到紧贴振子的颅骨上,带动颞骨内的耳蜗淋巴液的震动来传递声音。
为什么针对大多数听力损失人群,气导助听器比骨导更具优势?
气传导助听器的听声方式符合人类天生的听觉习惯。我们从小到大的听觉体验,都是通过 “气传导” 建立的(比如和别人聊天、听音乐)。气传导助听器的声音传递方式与正常听觉完全一致,大脑无需额外 “适应”;而骨传导的声音是 “颅骨振动带来的感知”,与日常听觉体验差异大,佩戴者初次使用后会觉得声音 “像从自己脑袋里发出来”(即 “颅鸣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且骨传导助听器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变硬,有疼痛感。气传导助听器覆盖的声音频率更广,听到的声音更自然、更清晰。我们内耳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顶;声音频率越高,则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底。不同频率的声音传到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冲动-听觉中枢,就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会非常依赖音调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感受。听得到音调,才能真正听得懂别人在说什么;而骨传导助听器输出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于气导助听器,其输出功率小、频率范围窄、失真较多,对声音的方向性也有影响。

补充:骨传导助听器并非不好,而是适用于特定人群:外耳畸形、慢性中耳炎、耳道闭锁等无法使用传统气导设备的人群。购买助听器,要认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它就相当于助听器的“身份证”。同时也绝不要相信“无需验配”的虚假宣传,别被 “低价”“万能” 的宣传冲昏头脑,多研究、多了解。如果花了钱又让本就受伤的耳朵“雪上加霜”,那就得不偿失了。